汕頭市谷饒廣業環保有限公司(一期)2020年度環境信息公開
一. 企業基礎信息
1、單位名稱:汕頭市谷饒廣業環保有限公司
2、組織機構代碼: 914405135625598181
3、法定代表人:許立勇
-
4、聯系方式: 0754-89395693
5、地址: 汕頭市潮陽區谷饒鎮溪美村谷饒溪西側
6、生產經營和管理服務主要內容、產品及規模:污水處理服務,環境保護設施的設計,技術開發,銷售:環境保護設備及材料、化工產品。
-
7、主要產品:處理后污水,規模:3.2萬噸/日。
二、企業排污信息
主要污染物及特征污染物的名稱及標準限值如下表:
污染物類別 |
監測點位 |
污染因子 |
執行標準 |
標準限值 |
單位 |
廢水 |
廠區總排口 |
CODcr |
DB44/26-2001第二時段一級及一類污染物排放值/GB18918-2002一級B標準 |
40 |
mg/L |
氨氮 |
DB44/26-2001第二時段一級及一類污染物排放值/GB18918-2002一級B標準 |
8 |
mg/L |
PH |
DB44/26-2001第二時段一級及一類污染物排放值/GB18918-2002一級B標準 |
6—9 |
無量綱 |
懸浮物 |
DB44/26-2001第二時段一級及一類污染物排放值/GB18918-2002一級B標準 |
20 |
mg/L |
TP |
DB44/26-2001第二時段一級及一類污染物排放值/GB18918-2002一級B標準 |
3 |
mg/L |
|
|
TN |
DB44/26-2001第二時段一級及一類污染物排放值/GB18918-2002一級B標準 |
20 |
mg/L |
管網收集污水到谷饒污水處理廠一期進行處理后,排放至二期提標改造受納體。
廠區排放口為兩個,一個不對外排放,總排放口數量為1個,位于東經:116°24′40″北緯:23°19′21″。
汕頭市谷饒廣業環保有限公司(一期)執行的污染物排放標準:DB44/26-2001第二時段一級及一類污染物排放值/GB18918-2002一級B標準(總磷3)。
2020年共處理污水1166.6224萬噸,COD削減1233.45噸,氨氮削減256.17噸。
三、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和運行情況
汕頭市潮陽區谷饒鎮污水處理廠項目被列為廣東省污染減排的重點項目,選址在潮陽區谷饒鎮谷饒溪西側。該項目首期規劃用地面積48畝,服務范圍為谷饒鎮整個城區,包括西環路以東,北環路以南,東環路和谷華路以西以及新和洪公路以北區域。總服務面積18km2,服務人口達20萬人。項目規劃建設總規模6.4萬噸/日,首期建設規模3.2萬噸/日,采用A2/O微曝氧化處理工藝。具體建設及運行情況如下:
1、2009年9月,由中國市政工程中南設計研究院完成了潮陽區谷饒鎮污水處理廠項目的可行性研究報告;
2、2010年5月,該項目經汕頭市發展和改革局批準立項;
3、2010年12月,完成了谷饒鎮污水處理廠項目的初步設計;
4、2013年2月,潮陽區人民政府和廣東省廣業環保集團有限公司簽定了潮陽區谷饒污水處理廠項目BOT合同,確定該污水處理廠及首期配套管網工程由廣東省廣業環保集團有限公司負責建設、運營,項目總投資暫定為9990萬元。
5、2013年4月9日舉行開工儀式、2013年6月22日正式開工建設、 2014年7月24日舉行了通水儀式、2014年底已完成所有主體工程、土建及安裝工作。
6、2014年9月28號開始投泥調試試運行。
7、2015年1月22號舉行環保現場驗收會議,2015年1月28日批復環保驗收。
8、2015年2月1日正式商業運行。
運行以來,廠內機械設備運行正常,各工藝處理流程達到設計要求,經污水廠化驗室日常化驗分析,目前污水廠出水排放各項指標均達到廣東省地方標準《水污染物排放標準》(DB44/26-2001)第二時段一級標準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染物排放標準》(GB18918-2002)一級B標準中較嚴者。項目運營投產后,對進一步改善汕頭市市政配套設施,水環境質量,完成污染物減排任務,提高城市功能和形象實現“碧水藍天”的環境保護目標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其中2016年處理污水量約941.2萬噸,處理率達到80%。工藝流程圖如下:
-
谷饒污水處理廠于2017年依法實施了清潔生產審核工作,已于2018年8月22日通過汕頭市環境保護局及廣東省環境保護工程研究設計院組織的企業清潔生產審核驗收。
四.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及其他環境保護行政許可情況
1.環境影響批復文件:汕頭潮陽環建【2009】110號
2.建設項目環保驗收報告:汕頭環驗【2015】04號
五、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
汕頭市谷饒環保有限公司根據自身實際情況制定了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并成立了環境污染突發事件應急處理領導小組,根據制定的應急預案定期開展應急演習,以確保做到對突發環境事件反應快速,救援及時,應對措施得力有效,保障社會穩定、人民生命財產和生態環境安全,保證企業安全生產和經濟效益的提高。